护理管理论文范文大全(推荐5篇)

admin 2024-05-30 网站管理员 admin

护理管理论文范文大全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66例ICU患者参与该次探究,就诊时间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是两组,研究组33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3、10例,患者年龄在17~88岁不等,中位年龄为(±)岁,患有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术后心肺复苏治疗、其他疾病的患者例数分别是9、8、6、4、2、4例;参照组中患者例数是33例,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2、11例,患者年龄在18~87岁不等,中位年龄为(±)岁,该组患者中主要包括重症肺炎患者、呼吸衰竭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肺复苏术后并发症患者、其他疾病患者,分别是10、7、5、3、3、5例。该科室_计40张床位以及80名护士,男女比例是10:70,最大年龄是38岁,最小年龄是21岁,中位年龄是(±)岁,学历是在读研究生、本科、大专的护士分别是1、20、12名。利用统计学分析办法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方法

给予参照组患者传统护理管理:进行床外分配时,告知每一名护士需要负责的工作是患者相邻床位的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在研究组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利用甲乙丙丁分级方式给予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分级,甲级:病危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床边专人护理;乙级:病重患者[1],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对症护理干预,1名护理人员最多可负责3~4例患者的护理工作;丙级:病情稳定患者,1名护理人员最多可负责5~6例患者的护理工作。②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实施各项风险评估并建立床头风险警示标识,分别以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文字给予跌倒标识、压疮标识、过敏标识、禁食禁饮标识以标注区分[2],详细告知患者标识重要性和必要性,各个标志需在风险解除或者患者出院后实施有效清除处理;对利用微量泵输入的药物使用情况设置标识,例如氯化钾以及镇静剂等,利用不同颜色标签给予不同药物加以区分并在注射器、导管末端等部位标好标记;设置耐药菌隔离标识的时机是在接到检验科多重耐药菌报告后,待患者阴转后或者出院后实施标识解除[3],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名护理人员不可同时护理感染患者和需进行保护隔离患者。③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分级情况实施全面有效评估并将护理人力分为:很忙、较忙、中,若同一名护理人员可对2例乙级患者实施护理可判定为很忙,若平均1名护理人员可对3例乙级患者加4例丙级患者实施护理则判定为较忙,若1名护理人员平均给予单纯给予4例乙级患者或者例丙级患者护理,判定结果为中[4]。④对护理人力进行评估,给予各位护士患者床位合理分配时需要遵循轻重搭配原则,一般情况下,1名护理人员搭配3~4例患者,在其余岗位中,护理人员可以给予已经合理搭配的护理人员辅助。完成床位分配后,密切观察是否存在护理人员分配不均衡现象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调整[5]。

判定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时利用医院自拟的调查问卷并将统计结果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统计方法对66例ICU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对比结果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更低,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②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明显更高,对比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2。

3.讨论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给予ICU患者护理分级管理的临床优势很多,不仅仅包括可以促使患者得到整体性护理和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还包括可以促进护理排班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给予患者标识管理,对显著增强ICU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质量以及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病区管理质量均存在积极作用[6-7],可以促使护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并显著提升护理文书质量等,对显著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起到极大促进作用。护理分级可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准确且稳定的区分并可对ICU护理工作人员工作量进行有效均衡,需要注意的是,若ICU科患者出现特殊情况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方案的有效调整,例如转出患者、新收患者、患者病情恶化等,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方案有效调整对显著提高护理人员资源有效使用率存在积极促进提高作用,可有效预防护理人力不足情况,可促使护理工作顺利完成并显著提升患者护理质量。该次探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是,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分别是(±)分、(±)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

综上所述,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促使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护理质量评分较高,值得在临床上作为有效护理管理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熊小玲,黄苑玲,何绍敏,等.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4(4):59-61.

[2]杨中气.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2):162-163.

[3]周丹.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9):285.

[4]江晓君,莫清清.护理标识对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45):168.

[5]刘爱婵.颜色标识化管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2):236-237.

[6]邱孝兰.护理标识在ICU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19):4356-4358.

[7]司琴.特殊标识在ICU血液传播疾病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6,23(11):24-25.

护理管理论文范文大全 第2篇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温岭东方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23人,其中女性21人、男性2人;年龄18~44岁,平均(±)岁;工作年限1~25年,其中1~5年9人,6~10年8人,11~20年5人,20年以上1人。职称:主管护师4人,护师8人,护士9人,未定级人员2人。学历:本科8人,大专10人,中专5人。

2012年重症监护室护士无分层分级,按照护士长排班工作;2013年起实行特质上岗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方法为:①成立重症监护室综合能力考评小组:聘请监护室主任为督导,护理部主任为组长,各科护士长为成员。②确定岗位职责及对象:由考评小组对重症监护室全体执业护士进行综合能力评估,打破人员职称、学历及工龄的限制。考核分为个人素质、临床患者管理、突发事件应对三方力评估总成绩划分为专科护士岗位≥90分,全科护士岗位75~89分,基础护士岗位60~74分,支持系统岗位<60分。③各岗位职责制定:专科护士负责为病人制订全程的、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指导监督护理要点执行情况,并根据病情与责任医生沟通,参与制定治疗计划;全科护士负责执行并指导下级完成病人护理全部处置计划;基础护士职责是配合上级护士完成护理计划;支持系统岗位职责是围绕病人协助临床护士完成工作。

观察指标

评价2012年和2013年的护理质量并发放150份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2012年12月与2013年12月统计的病人满意度分别为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管理论文范文大全 第3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优质护理干预;风险因素;护理不良事件;护理质量;满意度

妇科病房主要收治对象包括孕产妇、生殖系统肿瘤、妇科炎症等疾病患者,此类患者在住院期间存在风险因素较多、患者担忧疾病预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且妇科疾病会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较差,并存在复发可能。常见妇科炎症疾病均与患者生活卫生习惯、饮食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加强科室护理管理工作十分必要,本研究为妇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旨在为患者提供常规院内护理基础上,依据其身心需求制定护理计划,积极满足患者生活需要,提供疾病专科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在患者住院期间为其提供治疗、协助检查、围手术期护理、康复锻炼、心理沟通等[1-2],注重为患者加强健康指导,重点强调疾病诱因、告知出院后家庭康复护理要点,进行生活指导。现将本研究妇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应用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4年3~12月间收治的30例妇科病患者,作为普通组,患者年龄21~66岁,平均(±)岁,患者疾病类型包括异位妊娠11例、子宫肌瘤15例、卵巢囊肿4例;于2015年2~11月间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患者年龄22~67岁,平均(±)岁,上述疾病类型分别为10、14、6例。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所有患者均同意进行本次研究;均因疾病住院治疗;患者具有较好沟通能力,可配合调查;需排除机体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排除生存期限<1个月的患者。

护理管理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管理制度满意度评价

统计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患者对于科室护理管理制度表示满意,主诉身心需求得到满足;一般:提出改进意见;不满意: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产生医疗纠纷;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总例数×100%[7]。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

科室应自制质量评分表,主要指标包括基础护理服务、安全防护工作、护理文书、沟通及健康教育等,单项指标均为10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对护理质量评价较高[8-9]。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情况

科室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包括坠床、用药错误等。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价比较

普通组患者对科室护理服务满意度为,研究组为,研究组满意度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见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较

普通组患者对于临床提供的基础护理服务、安全防护工作、护理文书、沟通及健康教育等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2。

两组患者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情况比较

普通组患者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为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见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评估

普通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d,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d,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

3讨论

分析妇科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因素有以下内容:(1)患者年龄因素,部分老年患者可能出现坠床等,与家属看护不周及医护人员巡视次数较少等因素有关,另与医护人员自身护理责任心不强、患者疾病健康知识掌握度较低、遵医意识较差、因疾病治疗导致的不良情绪、医患沟通较少有关。(2)治疗手段,因患者体质、手术因素、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患者心理情绪[10-12]。针对上述因素及时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此种护理模式是一种个性化、全面无缝隙护理过程,以患者机体健康及身心感受等作为护理目标,做好院内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治疗环境,改善患者住院期间焦虑情绪,提高满意度,帮助患者住院期间提供治疗服务,加强护患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本次研究中在科室实施分级责任制护理管理制度,护士长实施层级管理,合理安排工作,为患者提供整体责任制护理,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入院后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加强健康指导,提出护理诊断,分析患者内心不良情绪,注重提高围手术期心理干预,重视患者主诉,提高优质护理,积极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强安全管理,护士应按照标准记录护理文书,提供生活护理,护士长应定期监督科室工作环节,提出护理改进意见,科室人员增加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在科室增加安全设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3-1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概念意指护士不断进行科室常见疾病、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沟通方法等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服务,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住院期间主要身心需求;本次研究中为妇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包括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加强巡视次数,及时为入院患者分配责任护士,提供全程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安全评估,了解其疾病现状,根据治疗方式、分析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心理现状等制定护理计划,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健康指导,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科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为妇产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针对科室疾病患者加强护理管理,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疾病恢复作为护理目标,护士长针对妇科患者疾病特点、年龄、女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健康需求等因素,加强管理,了解患者住院期间需求,医护人员共同为患者提供疾病治疗期间优质护理,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大部分患者均对科室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护理管理论文范文大全 第4篇

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护理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护理质量[1]。在平时的护理管理中,护士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对护士基础知识和护理工作细节的培训,以规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确保护理安全尤为重要。我院坚持以人为本,在规范护理服务上见真情,在内部管理上动真格,注重细节管理,营造温馨氛围,使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1 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监督考评机制,强化护理人员职责意识

优质服务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制度管理,通过严格的、具体的、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把全体人员和各项护理工作纳入优质服务的轨道,使优质服务由运动性变为持久性,由某些人的自发行为,变为在制度约束下全体人员参与的自觉行为[2]。而健全的规章制度既是护理工作规范化的保证,也是实施有效质控的基础。

修订规章制度

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护理管理手册”、“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书书写标准”、“规范化服务流程”等多种护理标准,制定了“护理人员职责”、“聘用人员管理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为护理工作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做到年有计划、月有检查分析通报、日有安排。狠抓重点科室、重点人员的关键质控,确保了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实施动态质量监控

质量标准是护理质控与评价护理质量的基础,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为确保护理服务工作各个环节的优质、高效,在质量管理上,护理部实行了宏观控制、树立科室典型,使科室之间相互监控、护士自我管控的护理质量控制途径,形成了质控 网络 ,使护理服务始终处在连续有效的监控之中。

从细节里发现不合理的工作流程,进行改进 如晨间护理扫床整理床铺,以前是交班后进行,可是一来影响医生查房,二来影响患者的 治疗 ,所以将该工作提前到7点半左右,这样患者和医生都满意了,保证了治疗的时间。

2 以提供人性化服务为理念,深挖护理服务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时刻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提供人性化的专业服务。

将人性化融入病区的护理过程

我们的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们要尊重、理解、关怀患者。从入院那一刻起,我们就要把患者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来关注,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娴熟的技术服务患者。

坚持“五主动”和“五及时”

即护士站工作人员主动起立、主动接物、主动问候、主动自我介绍、主动入院介绍;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抢救患者及时、卫生处置及时,做好院规的介绍。

细化服务措施

在住院期间,护士长、责任护士给患者宣传安全措施,为患者增加有防滑、防坠床措施,病房的开水锅炉有安全防护措施与警示标志等更具人性化的服务措施,努力为病员提供便捷、优质、满意的服务。

注重三前服务

护士应走在红灯呼叫之前、想在患者需要之前、做在患者开口之前。在服务上我们要关注病员,为患者进行暴露隐私部位的操作时,应有屏风遮挡患者,充分体现人性化关怀。

营造人性化的环境

医院 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从细节服务上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工作中要做到“七声”,即患者进科室有迎声,进行治疗有称呼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与患者合作有谢声,遇到患者询问有应声,接到电话有问候声,患者出院有送声,一切本着方便患者出发,从细微之处入手。

3 以规范服务行为为先导,加强护士仪表的培养,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护士礼仪能强化护理行为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极小的细节,但这每一个细节都会对患者或家属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说医疗活动中的每个细节都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都代表着医院员工的素质和形象,只要稍有疏忽就会使患者产生不满。所以我们对全院护士进行了“规范化护理服务”培训,使医院的每位护理人员更加注重服务细节,养成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更加关心患者,使患者享受更便捷的诊疗流程,享受更人性化的服务。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全院各科室、各岗位开展梳理小事、注重细节和改变不良习惯的行动,从仪表、站、座、行、沟通技巧的培训,让护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项操作、每一句用语都符合医疗护理质量和 医院 管理标准。使医护人员明确什么是好习惯,并努力养成好习惯;只有养成细致周到的服务习惯,才能赢得医院 发展 更大的空间。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规章制度、服务流程,并通过进行优质服务动员 教育 ,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分批培训,服务礼仪培训。结合“5·12”护士节,组织进行了护士演讲比赛、护理技术操作比赛等活动,激发了护士的职业自豪感和爱岗敬业精神,并通过表彰优秀护士,评选优质服务标兵等活动树立典型,起到了鼓励先进、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医院护理部要多为护理人员营造各种学习机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开阔视野,不断完善和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文化素养,树立赶超的信心。

关心护士的生活和工作

为招聘护士购买保险,在护士过生日时,送上一张贺卡;在护士生病送上真诚的问候;工作取得成绩时,给予祝贺、称赞;排班时,在不影响科室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护士的需求,达到时间和精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工作效率[3]。

加强护士正确是非观的培养

引导护士正确对待领导和同事的善意批评与指正,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如是护理工作的共性问题,应在护士例会上提出,强调改正方法;如是个别的问题,采取个别谈话,共同分析;同时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协作,使整个医疗流程形成一条牢不可破的链,一环扣一环,紧密连接,避免和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切实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 效果

实施细节管理后,避免了科室出现的严重护理差错事故,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在护理质量检查中,降低了医院的感染率,急救物品和急救器材合格率达100%,患者对医院的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96%以上;由于重视了护士管理的人性化,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发挥了护士的聪明才智,实现了自我价值,为患者提供真正的人性化护理服务,使我院护理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细节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启华,王玉玲,郑宜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57.

2 马雪柏.加强 科学 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37-38.

3 鲍鹤玫,李艳,郝丽燕.护士长在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中的作用.护理管理杂志,2004,4(1):54-55.

护理管理论文范文大全 第5篇

WHO于1986年向全球推荐了消毒隔离、消毒灭菌、无菌技银烧伤敷料是采取纳米技术利用精细方法将纯天然的银离子制成产品颗粒,均匀覆盖在医用脱脂纱布上,具有较为稳定的性能,可发挥抗炎杀菌作用。纳米银敷料覆盖在创口后,可迅速持久的释放纳米银离子,银离子通过结合细菌病原体的DNA碱基,抑制DNA复制;同时结合细菌病原体蛋白质,形成银蛋白,使细菌失去活性。因此纳米银烧伤敷料的覆盖可迅速杀灭侵入伤口的细菌等病原体,控制感染。而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烧伤患者时,由于烧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治疗效果,因此重视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由结果可以看出,在烧伤患者治疗期间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缓解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促使患者创面较快愈合。在护理干预期间,需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根据烧伤实际情况,做好维护工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展开相应操作,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在使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时,先行对创面以生理盐水清洗后覆盖,以纱布绷带或胶带固定。总而言之,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烧伤中采取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较快康复,效果显著。术操作、监测并通过监测进行HAI(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控制效果为主的五项关键措施,这些措施的落实均涉及到护理工作。调查研究发现,45%的医院感染与不正确、不规范的护理工作有密切关系,因此规范和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者职能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措施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整个过程。护理工作人员处于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它包含了消毒、灭菌、无菌操作、隔离技术等基础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控制医院感染应对护理人员提出严格要求。

2、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知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这一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属性的一种反映。当前,医务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观念和意识淡薄,对感染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态度决定行为,从而就出现了手卫生制度执行不到位,医务人员对消毒剂的性能、使用方法、浓度等掌握不准确等现象。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被动、执行力度不够;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病人及家属管理不到位等这些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3、规范护理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健全制度,有章可循

认真贯彻国家_颁发的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依据最新《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及时修订、完善适合实际工作的各项消毒、隔离、无菌制度等。

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充分发挥护理部、护士长的管理作用,以身作则,从日常操作入手,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制度执行力,靠自我管理做好过程监督、指导工作,对可能发生感染进行预测和判断。建立定期检查、监测制度,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监测,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限时改进工作。

加强感染知识培训

科室可以采取全员培训与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讲解、示范、演练、医院感染专题讲座宣传形式,要求各级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管理者定期在科室召开小组讨论会,对医院感染控制内容进行专项提问,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强化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将医院感染控制知识与护理“三基”培训有机结合,丰富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落实手卫生制度

加强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随时进行规范洗手考核,养成自觉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在不同病人之间与各项诊疗操作前、后等相关环节均要做到规范洗手和手消毒,并严格定期进行考核。对于接触过传染病人的医护人员要求其结束工作后立即进行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护士长每月监测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提高手卫生意识和习惯,严格掌握手卫生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病房管理

保持病房及环境整洁,按科室要求合理安排病床,病房卫生按标准进行管理,定时消毒、通风,保持空气洁净。工作中要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便于及时发现感染病例,按时限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院内感染知识巧妙的融入疾病健康教育中,使病人在了解疾病的同时也能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医嘱保证随员数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避免探视。

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护理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认真做好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为各项操作提供安全用具。严格执行一人一巾一带。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特殊情况下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监测与监督

常规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应进行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经常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规范化的护理管理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完善必要的防护设施以及科学的护理配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相关感染防治规章制度,把对护理人员的感染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预防意识,真正落实好各项操作规程,减少职业损伤,减少因护理人员的原因而造成医院感染和自身感染的发生。

责任编辑:admin